晚年钱学森透露:陈赓将军第一个跟我提搞导弹,为此请我吃了顿饭_中国_从美国_沉默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0:56 点击次数:94
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
195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,一顿简单的晚餐和一句话,改变了中国导弹发展的命运。这次对话的参与者,一位刚刚从国外回来的科学家和一位满身战火气息的将军,两个人并没有闲聊家常,只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:“中国能不能造导弹?”
那是哈尔滨的一个寒冷冬日,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度。随着火车的缓缓停稳,车门打开,白雾扑面而来。钱学森从车厢里走出来,身上穿着厚重的军大衣,衣服上挂着几粒冰碴。迎接他的并非其他人,而是陈赓。此刻的陈赓穿着黑色呢料军装,帽檐压得低低的,等候在寒冷的站台上已经有一个多小时。这个等待,不是出于礼节,而是为了一件至关重要的决定。
展开剩余86%那时钱学森刚刚从美国归国不到两个月,他的思绪还未完全从西方的科研环境中回归过来。眼前的中国,尤其是战后破败的景象,让他感到震惊。厂房漏风,设备陈旧,研究人员甚至用算盘计算数据。但陈赓并没有给他太多时间适应这片土地。没有寒暄,也没有闲聊。车上,依旧是沉默无言。一路上,他们直奔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,陈赓停下脚步,向钱学森问道:“你觉得这里怎么样?”
钱学森抬眼望向学院的教学楼,沉默片刻,没有回应。陈赓没有再等待他的答复,转身带着他进入院内。这不是简单的参观,而是一次严肃的巡视。
实验室里异常寒冷。几台俄式仪器排列在墙角,电线杂乱地连接着。一名学生正在进行实验,玻璃器皿中的液体轻轻震动。钱学森凝视了几秒钟,眉头紧皱。
“这些够你用吗?”陈赓问道。
“差得太远。”钱学森直截了当地回答。
晚上,陈赓设宴招待钱学森,地点选择了招待所的简陋小餐厅。此次宴会,他只带了三名来自军工领域的同事,饭菜十分简单,只有四道菜。陈赓倒了三杯白酒,第一杯,他举起酒杯,开口说道:“感谢你回来,如果你不回来,我们这件事就无法继续。”
第二杯,钱学森回敬道:“不是我想回来,是美国人不让我留下。”
第三杯,陈赓没有喝下,而是把酒杯倒扣在桌上,突然语气变得严肃:“你说,中国能不能自己搞导弹?”
空气仿佛凝固了,周围的筷子声戛然而止,甚至连旁边炉子里烧水的声音也停顿了。钱学森抬起头,凝视着陈赓,沉默了几秒钟。然后,他缓缓开口,一字一句地说道:“能搞,外国人能搞的,中国人一样能搞。”
陈赓没有立刻回应,他盯着钱学森,忽然大笑,拍着桌子,酒洒了一桌。笑声中,他兴奋地说道:“好,就等你这句话!”
那一刻,这不仅仅是一次科学的探讨,而是一份军令状;这不仅仅是科研的建议,而是国家战略的决策。
陈赓早在心中就已经做好了准备。这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。身为军人的他,曾亲眼目睹过战场上美军投下的凝固汽油弹,那些炙热的火球把一个连队炸得支离破碎。他清楚地明白,导弹不是实验室里的模型,而是能摧毁敌人阵地的强大武器。
1954年,陈赓访问了苏联,参观了多家军工厂,见识到了导弹模型和相关讲解材料。归来后,他在报告上写下了一句极为关键的话:“他们给的是钥匙,没给弹药,钥匙有什么用?”这句话被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。从那时起,陈赓深信不疑:中国必须自主研发导弹,绝不能依赖别人。
然而,陈赓并非技术专家,他深知这项任务并非凭一纸命令能够完成,他需要找一个能担当此重任的人,而这个人,正是刚刚从美国归来的钱学森。
尽管陈赓没有直接拍板决定,但他有办法让这一切开始。他的第一个步骤是让钱学森亲口说出:“能搞”。因为只要钱学森说了,军委就会有决心去做。而钱学森,真的回答了。
第二天,电报送至中南海,周恩来看到后,召集了陈赓和聂荣臻,并说:“请钱学森来,给将军们讲讲,什么是导弹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